孩子焦虑了信号——五个口头禅
前段时间,人民日报公布了一组数据:咱们国家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 24.6%。单说数字百分比大家可能不太敏感,但如果换成这种说法——「大约每 4 个孩子里,就有一个检出抑郁」,是不是就足够触目惊心了?之前,一听说抑郁,会觉得这种事情离我们很远。但这两年,抑郁的孩子,越来越多。一个不错的中学老师说,她们班现在就有 2 个孩子确诊了抑郁,一个中度抑郁,一个轻度抑郁。她和家长,给了这 2 个孩子「高度的自由」:每天想几点到校,就几点到校;作业完不成,上课不认真听讲,也不会太严格。他们生怕孩子本身已经足够焦虑,父母和老师任何一点加码,都会让孩子承受不住。孩子将来走到哪,将来成就如何,要看抑郁控制情况,一切都是个大未知数。孩子还未成年,精神却已经不堪重负,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。高抑郁率的背后,是一个个被日常焦虑情绪绑架的无辜孩子。我的一位对儿童心理非常熟悉的朋友就提过,在他看过的孩子里,很多都经常说5句口头禅:
1、烦死了/愁死了/累死了
(充满无力感,有些孩子很暴躁,有些孩子是心力交瘁)
2、真没意思
(干什么都没有精神、提不起兴趣)
3、我没胃口/不想吃东西
(经常性的食欲不振,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)
4、我真没用/都是我不好
(没有自信心,对自己和人生感到失望,容易习得性无助)
5、我睡不着/总夜里被噩梦惊醒
(经常性的失眠,很可能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,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)
这些负面情绪,它们看不见摸不着,却附着在孩子身上,影响他们的成长质量,甚至有一天会突然压垮孩子。。焦虑,会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在孩子身上体现,像压抑、逃避、害羞、叛逆、悲观甚至缺乏自信、生气等情绪反应,都是孩子们应对焦虑的方式。这些情绪,看似都是平常情绪的反应,但它们最大的害处是:都不太容易被发现,并且它们不会随着孩子成长消失。积少成多后,它们要么侵袭孩子身体,要么腐蚀孩子精神。因为各种原因不愿去上学;惧怕上某个老师的课;跟小朋友之间有社交问题……私下里你也会安慰自己:孩子长大了,心思多了,事也多了,有点不顺心的想法也正常。可事实上,焦虑和抑郁,就是会因为这些小情绪小问题没及时解决,结成了一个个「疙瘩」,最后越缠越大,导致孩子再也无力解开心结。焦虑是慢性的,它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消失,并且它们会隐藏,会转移,会反反复复。也正是因为这样,导致很多父母误以为,焦虑会随时间推移自己消失。书中讲述了一个成绩全 A,对自己要求也极其完美的 12 岁男孩。每当男孩觉得没有足够时间完成好功课时,他就会嚎啕大哭。后来转移到了「唱诗班」上,如果他记不住歌词,或旋律有一点不对,就会崩溃。再后来,男孩的焦虑,转移到了睡眠上,只要担心作业和成绩,就整夜睡不好觉……男孩的焦虑,时好时坏,每当暑假将要来临时,他的焦虑就神奇的「消失」了,可暑假一结束,男孩的焦虑就又犯了。如果父母不管不问,任由孩子被忧虑、恐惧、内疚等情绪支配,他们很可能在时间推移下,身心疲惫,意志消沉,甚至抑郁,对生活学习感到绝望。比如「孩子害怕成为倒数第一」、「不想输掉一场比赛」或「害怕明天演讲不好」,他们会在这种紧张的情绪下,激励自己表现的更努力更谨慎一些。一个大原则是:只要这些焦虑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,大多都是一过性,无害的。科学家们发现,容易焦虑的孩子,是有一种能力欠缺——他们不会从以往的经验中学习。像前面说的那个 12 岁男孩,每次他焦虑时,父母会安慰他:你看,以往你也都能完成作业啊,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,获得唱诗班老师的表扬。焦虑的根源,是孩子没法用经历过的事情,纠正固有认知。也就是说:孩子想象的情境,跟真实不符,但他们无法意识到这些。也认识不到,自己的恐惧和紧张是没必要的。2 年前,江苏有一个 9 岁男孩,因为撞碎了学校的玻璃,害怕受到惩罚,留下一封遗书之后,就从 17 楼跳了下去。去年,西安一名 9 岁女孩,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,她因此此觉得自己什么事也干不好,从 15 楼的家中一跃而下……我们惋惜孩子为了一点小事就结束生命,但也能看到:孩子紧张焦虑下的认知,和事实差距很大。与其说是事情「杀」死了孩子,不如说,是焦虑情绪下,孩子认知的「偏位」杀死了他们。而想要消除孩子的焦虑,类似的「你真棒」、「没关系」、「爸爸妈妈爱你,永远在你身边」等鼓励,就像蜻蜓点水,只能缓解一时,却不能从根源上,拔掉孩子的焦虑,让孩子们真正接纳自己,接纳情绪。无论孩子还是父母,如果能学会一两项管理焦虑的技能和工具,这一生,我们都会受益匪浅。在我们惯有的思维里,孩子对某件事敏感、焦虑、不喜欢,我们就要避免孩子接触这类事物。但行为心理学家们认为:让孩子适当「暴露」在这种焦虑或不喜欢里,能帮孩子从心理上「脱敏」。比如,孩子有社交焦虑,父母就可以用轻松的语气,游戏的形式,给这种焦虑,起个名字叫「懦弱虫」。日常引出各种情境,让孩子做好打败「懦弱虫」的心理铺垫,比如:父母:晨晨,你想加入同学们的游戏,可是「懦弱虫」又出来阻止你了,怎么办?
孩子害怕、担忧、不自信时,都可以用这种办法来「脱敏」,这样,再遇到被焦虑裹挟时,孩子就不至于一时心急,走上极端的路了。大一点的孩子,就要着重于纠正那些导致焦虑的错误认知了。比如,孩子做错了事,他可能会担心家长惩罚,担心老师批评。在察觉到孩子有焦虑情绪时,可以先鼓励他把自己担心的结果,原因画下来,或写下来。这是因为,孩子往往很难判断自己的思考过程,这个梳理过程,能让孩子清晰地看到——我为什么不愿去学校;我为什么不喜欢XX老师的课……看上去好像很简单,但解决问题之前,梳理的这一步,必不可少。接下来,就要像「苏格拉底」一样,向孩子提出一系列关于焦虑的问题,引导孩子批判性思考。这些问题,尽量不指责,并且鼓励孩子换一种方式思考。比如,孩子每次考试前都担心考砸,我们就可以用类似问题启发他们:这些启发、协作式的提问,能让孩子慢慢卸下固有思维,重新认识客观事实。把启发孩子结果,用简短的「金句」总结出来,越短越好,最好朗朗上口,让孩子很容易记住。比如:这些金句,能让孩子在接下来的事情中,多一些笃定,慢慢认清客观现实。这些小技巧技能,都是从不同维度,帮孩子加强心理建设,让孩子尽量回归客观认知。真正的勇敢,不是不害怕,而是明明很害怕,也要敢于面对和尝试。孩子所有的问题的根源,其实都来自于他们看世界的角度。